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Twilight Saga : Eclipse
考試期間,仍在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我想我已經對吸血鬼中毒了。
在當初購買這本書時,有個朋友說,不喜歡這個女主角。她好貪心,也好自私。
我,只是對他說,每個女生都是這樣的。誰不想同時擁有二者。
豈知,看到最後,故事中的女主角,一直都在那裏徘徊不定。真的有一股衝動把書關上,丟在一旁。然,最後還是把整本書都看完了。
不禁在想,那一刻我到底在氣憤些什麽呢?
氣那女主角優柔寡斷麽?悲痛那男主角陷入痛苦中麽 ?憤怒女主角的一心二用?
也許,我也只是在妒嫉她。因爲得不到,所以才會憤怒。
也許是如此。
但是,我倒情願不必選擇。選擇,是痛苦的。無論對誰而言,都是一樣。我不喜歡有選擇。
青蛇
-- 每個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兩個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間的,點綴他荒蕪的命運。只是,當他得到白蛇,她漸漸成了朱門旁慘白的餘灰,那青蛇,卻是樹頂青翠慾滴爽脆刮辣的嫩葉子。到他得到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悶綠的山草藥,而白蛇,擡盡 了頭方見 天際皚皚飄飛柔情万縷新雪花。
--每個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兩個男人:許仙和法海。法海是用盡千方百計博她偶一歡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佇候她稍假辭色,仰之彌高;許仙是依依挽手,細細畫眉的美少年,給你講最好聽的話語來燙貼心靈。但只因到手了,他沒一句話説得准,沒一個動作硬朗。萬一法海肯臣服,又嫌他剛強怠慢,不解溫柔,枉費心機。
閱后感:
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只要在最困頓,最辛苦的時候,仍然對你不離不棄的,這才是最真的感情。甜言蜜語再多,俏麗外表再迷人,也都只是海市蜃樓一場。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兩極面
某日,考試期間,無聊的發現到一則恆古不變的原則:凡事皆有兩極面,就是遠看面及近看面。
無論是人、事、物皆逃不過這則條例。
就拿建築物來説吧!
在遠處觀看,發現它其實是無比的美麗。
然而,假如再走近一點……
馬上就會原形畢露。其實是千蒼百孔。
人,也是如此……
遠看:
魔鬼身材,仙女下凡。
近看:
心臟不支,即刻暈倒。
事實證明了……無需多疑。
(純屬玩笑一場)
無論是人、事、物皆逃不過這則條例。
就拿建築物來説吧!
在遠處觀看,發現它其實是無比的美麗。
然而,假如再走近一點……
馬上就會原形畢露。其實是千蒼百孔。
人,也是如此……
遠看:
魔鬼身材,仙女下凡。
近看:
心臟不支,即刻暈倒。
事實證明了……無需多疑。
(純屬玩笑一場)
捨不得你
回頭再看我的最初 尋尋覓覓活在迷惘
多得您引領我 天天您亦為我 令我找到片段亮光
完全怪我要一試高飛 完全是為著令人生更美
珍惜您愛過您 感激您念掛您 無奈到最後要分離
過去的絲絲記憶撓困我的心 我卻要掙扎離去
我捨不得你 無奈我要創造未來
共您 普普通通的去愛 未夠我獨個精彩
我捨不得您 無奈我有我的未來
願您 找到心中最深刻的愛 永不更改 全心我祝福你
再見了遠去了尋求未了願 愛過了放棄了全是自己挑選
過去了我去了揚翔是我願 別日日或夜夜亦在為我心酸
-- 我捨不得你,無奈我要創造未來……願你,找到心中最深刻的愛。全心我祝福你。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椰香微醉
每次在課堂上聼老師說椰花酒的故事,從來都不曾見上一面.
網上Google一下,就找到了多條有關於椰花酒的故事.聽聞多時,今天終于有機會一見廬山真面目.
這是從網上搜索而得的新聞:
敏敏說這個椰花酒的酒精不會太高,稍微喝幾口也還不會暈倒,怕是怕其發酵過程處理的不好,會出人命.
說真的,帶有幾塊冰漂在酒上,味道會比較好喝.第一口的感覺又愛又怕;第二口的感覺欲罷不能.冰冰涼涼,帶有幽幽的椰香.外表看似薏米水,其實大有内涵.就在飲畢的刹那,我想我已經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椰花酒,迷人的淡香,微醉的夜晚.就這樣栽進椰花世界.
網上Google一下,就找到了多條有關於椰花酒的故事.聽聞多時,今天終于有機會一見廬山真面目.
這是從網上搜索而得的新聞:
散發香味低度酒精擄客心‧椰花酒降熱潤喉
好似薏米水或一百號的椰花酒. |
第一次的品嘗,怎麽味道與媽媽每天在家興致勃勃弄的酵素差不多.就是有一股發酵的味道,酸酸,帶有微微的椰味還有酒精的味道.不禁,回想起舊時在化學課堂上讀過的:凡是發酵的東西皆會在其發酵的過程中大量產出二氧化碳以及酒精.(華文不是很會寫,畢竟當時候的化學是念巫文的,只知道二氧化碳是CO2,酒精是Alcohol,其中還有分很多類型的,有methanol,ethanol還有其他的,都忘完了.)
敏敏說這個椰花酒的酒精不會太高,稍微喝幾口也還不會暈倒,怕是怕其發酵過程處理的不好,會出人命.
說真的,帶有幾塊冰漂在酒上,味道會比較好喝.第一口的感覺又愛又怕;第二口的感覺欲罷不能.冰冰涼涼,帶有幽幽的椰香.外表看似薏米水,其實大有内涵.就在飲畢的刹那,我想我已經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初次的椰花接觸 |
椰花酒,迷人的淡香,微醉的夜晚.就這樣栽進椰花世界.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遙想文字學一課
前陣子,聼朋友說學校有位老師上報紙了.特意去朋友的面子書逛逛,果然!
但是卻是去年的新聞.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關麗玲‧2009.06.30
但是卻是去年的新聞.
一頭栽進漢字迷宮裡
2009-07-02 10:18
人物:李國正
廈門大學教授
馬大中文系客座教授
廈門大學教授
馬大中文系客座教授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是一座複雜迷宮,走進去了會令人著迷。文字學家李國正教授就是一個情陷文字迷宮的人。他有說不完的故事,每一個你寫得出的方塊字,只要讓他拈將起來,隨口就是一則傳奇,一個迷人的神話……
坐在四面是沙磚的樸素的辦公室裡,聽李國正教授說一段年少軼事,一恍神,彷彿那四邊不均等的菱形空間,馬上就變成了一部時光機,載著聽故事的人穿越時光隧道,回到40多年前中國鄉下的一段美麗時光。
時值1962年,在中國四川南部那個叫瀘州的小地方,住著一個15歲的少年。這個孩子個子小小的,但骨子裡就特別的正直堅毅。
話說那一天,郵遞員來送掛號信,要收信的鄰居在上面簽收蓋章。鄰居曾大叔於是取出新刻好的方形印章,卻由於不識字,分不清楚正反,只好把當時在初中唸書的李國正喚到跟前來,要他幫忙認認,“別把名字給蓋倒轉了,讓名字雙腳朝天的,有多難看!”
李國正這小子拿起印章端詳了老半天,竟也是認不出個所以然來,只好含糊其詞:“就這樣蓋吧!”原來呀,那印章上刻的姓名是小篆文子,學校裡根本沒教,小伙子自然絕對不認識。
這件事,可說是實實在在的在李國正心上蓋下了印,重重挫傷了他的自尊心!“我當時唸的是國家重 點中學的重點班,我在班上是語文科的科代表,同學不會的字都來問我,一個學生,在學校裡能認幾千個漢字,當時一個初中生,認4、5000個漢字是不成問題 的,現在居然連在鄰居蓋印章這小事上為難了。”他暗下決心,絕不再當“小篆文盲”!
到印章店自學小篆文字
“學校老師沒教,我可以自己學,一定要把小篆弄懂!”瀘州並非省城,沒有大書店,沒有出版社,那個小地方的小書店啊,要買一本古代漢字的書難如登天。沒法子了,你猜他跑到哪兒學去了?
──是印章店。這家店舖擺有沙發,李國正就坐在沙發上,把牆上裝錶好的印章,對照旁側的楷書來認字。一個個認,一個個記,一個個抄寫在筆記本裡,以便回家自習。這樣風雨不改的報到,連店舖老闆都認得他了,惜才的笑著要他“儘管學”。
兩個月過去,牆上幾百個字全學完,小李國正卻是愈學愈發不滿足。這古老文字彷彿有種魔力,呼喚他,驅動他。
皇天不負有心人,這時他找到了一位退休老教師,這老師家裡有本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偏頭上,每個字都有小篆文字對照。“有了這本字典,我想認甚麼漢字都可以了!”由於字典是借回來的,到了暑假,李國正就開始“抄字典”,而且是用毛筆抄的!
既沒有學分,又沒有獎勵,要一個初中生把玩的時間都自發性用在學習看起來很枯燥的小篆文字,除非有天生的愛好,不然沒有幾個孩子辦得到!
這股內在龐大驅動力,這種學習的毅力跟決心,其實是受文字本身的藝術魅力所感動的。
“篆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會通過形象的表達,來打動、感動欣賞它的人。”
漢字字形結構沒錯能體現美感,但一個人也要具備欣賞美的能力,才會對漢字發生興趣!李教授很感慨:“對於文字,一般同學不會有天生的愛好,那種藝術的欣賞,要靠學校的培養,所以學校培養學生不應該只是追求升學,應該讓學生也懂欣賞音樂、欣賞畫,欣賞表演藝術。”
說到這裡,時光機回到了2009年,此時窗外雷聲鼓動,雨,沿簷下滴,在馬大文學院中文系二樓的客座教授辦公室裡,坐著的是已經62歲的“老”李國正。說起漢字,老教授雙目依舊是炯炯發光,我看見了,當年在印章店仰望牆上篆刻文字的那個少年神情!
很像弄懂這古老的方塊字
少年時期對文字的摸索和濃厚的興趣,給李國正奠下了鞏固的基礎。一直到他考上大學──四川大學,有文字學這門課時,他這才從《康熙字典》跨進了《說文解字》。《說文》是中國首部權威字典,比起《康熙》,自然就更大的滿足了少年李國正!
“有了前面打下的基礎,進了大學就覺得很容易、輕鬆了。”同學唸到焦頭爛耳,惟獨這李國正卻是“玩得很好,分數又最高”,因此他自己得出一個結論:“只要在中學時期基礎打得好,將來就不怕。”
到了這時的大學階段,會寫古文字和小篆,對他來說,已經變成“很不在乎的事”了,來到這個階段,考究文字來源、認識少見古文字、考辨專家對古文的論述與解說,成了學習重點。此時,對文字的興趣,可說是逐漸沉澱了,從表面潛進了深層。
大學畢業後,他到廈門大學去唸碩士班。碩士班一開始,同學還在想大綱,他已經著手寫論文,第一篇論文題目就叫“臣字新論”,3000多字的一篇論文就專門研究、解說“臣”這個字!你道是服不服?
對具有如此熱情的人來說,搞起研究,根本就不會是一件艱難的事。從初中到研究所,李國正有一樣 事是從來沒變的,那就是他常常只是很單純的“很想弄懂這件事”,這種想找答案的堅毅決心,讓他有“不探究到底絕不罷休”的勇氣。這跟“只是老師規定的作業 ”之間,就有了很大的學習動機的差別。
這“很想弄懂一件事”──是一種求知渴望,一種探索慾望,那跟被老師逼著學習絕對是不一樣的。一有空,腦袋就自動會思考那個問題,而且不會有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
但投身文字海洋,卻是李國正自己從未預測到的。他小時候的願望,其實是希望能成為一名作家,好 寫出漂亮的文學作品。如今一路走進文字考古世界裡,有點像是順勢泛舟,原先的文字愛好,將他推向成為了專業的考古人,而且當你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一點,就自 然會生出一種“要將之代代傳承下去”的使命感。作家當不成,當成文字推手,其實也不錯。
沉醉於漢字的美麗境界
李國正由衷認為漢字是全世界最美的文字!漢字是“形、音、義”,漢字的最初,是圖畫,具有強烈的形象性。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一段歷史和文化。
正如《說文解字》作者許慎說的:“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李教授講了個小故事。“商代銅器上鑄的燕子,是商民族崇拜的圖騰。為了讓它漂亮,頭頂加上了羽 冠,後來又添上了孔雀尾翎,而且專門為它造了‘鳳’字。在《山海經》裡,鳳彙集了各種動物的特徵,變成了吉祥的神鳥。中國人崇拜的鳳凰,它的老祖宗原來就 是不起眼的燕子。你看,中國的漢字有多奇妙!”
意猶未盡。再一個:“有的漢字結構複雜,不是我們的祖先喜歡複雜,而是受文化因素影響,這足以 形成‘漢字文化學’。文化對文字的影響也很深。比方說‘殺’這個字,自殺或殺人,是殺,但若臣子殺皇帝或子女殺父母,就不能叫殺,叫‘弒’,為何下對上偏 偏叫弒呢?這就是文化上的原因了。諸如此類的,文化影響漢字結構,甚至讀音演變的例子很多。”
這就是漢字的迷人魅力。
話又說回頭,複雜的漢字多是由簡單的符號湊起來的。“像‘祭’這個字,左上的是‘肉’、右上是右手的‘右’,下邊是‘示’。”認字,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的。”
因此學古文,可以從最基本的常用漢字認起,像‘人’這個字。“人”,是一個從側面看雙手合攏的身形,人手張開,就成‘大’,人站在地上就是‘立’,所以教小學生認漢字,除了教他簡單的漢字符號,應該也教他甲骨文,因為甲骨文是生動的形象,很容易就記住了,一輩子都忘不了!
後記
聽說李國正教授在馬大中文系的任期屆滿,即將要回中國去了,心想得把握機會跟他好好做個採訪。 李教授是漢語言文學專家,他的課堂教學魅力,是有口皆碑的,而且老先生人很正直厚道,學生都形容他是一個“睿智的學者”,他是那種會把一身武功不留一招半 式傳授給學生的師父;他學習的故事很吸引人,不算特別曲折離奇,卻透露出一種堅毅刻苦的訊息,一種不願意放棄的決心。現代學生少的,恰恰就是這個。
這是在李國正老師還未正式進拉大之前的新聞。李老師應該是在今年年頭才來得吧!
別看這個老師個子小小,肚子裏的學問可是要讓你驚訝萬分。對他背景的了解,是自從去了一趟學校舉辦關於文字聲韻的講座會之後。對他真的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聼著主持人一連串的把李國正老師的職位,身份,背景一股腦的念完,真的難以置信。那時候的想法是,怎麽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竟然是大有來頭。霎時間,不禁覺得慚愧起來。話説,前一個學期,在上李國正老師的文字學時,總是在課堂上瞌睡,要不然就思緒飄蕩他處。
不過,説實在,那時的文字學課,的確讓我學習了不少東西。就如文章裏所講的,老師是那種不會吝嗇教學的人。
就是他,為我打開了另一道文字之門。才發現,原來中文係還有此等好玩之事!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Salam Aidilfitri
Selamat Hari Raya By Saloma
Selamat aidil fitri
Kepada saudara serta saudari
Setahun hanya sekali
Merayakan hari yang mulia ini
Di masa bulan Remdan
Kita berpuasa hingga sebulan
Pabila Syawal menjelma
Hari raya disambut dengan gembira
(korus 1)
Miskin kaya memakai baju baru warna-warni
Mengunjungi sanak kaum famili
Sungguh hebat pemandangan di hari raya ini
Tua muda wajah berseri-seri
Selamat hari raya
Pada saudari saudara semua
Marilah dengan gembira
Merayakan aidilfitri yang mulia
Di sana kelihatan
Bermacam kuih ketupat dan rendang
Mintak bu kuih sepotong
Saya mahu makan kerna perut kosong
Dam dam dum bunyi mercun
Kanak-kanak segera datang berduyun
Dam dam dum mercun berdentum
Semaraklah hari raya ini tahun
(korus 2)
Maafkanlah jika ada terlanjur perkataan
Diharap supaya jangan disimpan
Kuberdoa selamat panjang umur murah rezeki
Semoga Tuhan akan memberkati
Selamat hari raya
Hari untuk kita bersuka ria
Selamat mari ucapkan
Untuk kita hingga sampai tahun depan
Selamat hari raya!
Kepada saudara serta saudari
Setahun hanya sekali
Merayakan hari yang mulia ini
Di masa bulan Remdan
Kita berpuasa hingga sebulan
Pabila Syawal menjelma
Hari raya disambut dengan gembira
(korus 1)
Miskin kaya memakai baju baru warna-warni
Mengunjungi sanak kaum famili
Sungguh hebat pemandangan di hari raya ini
Tua muda wajah berseri-seri
Selamat hari raya
Pada saudari saudara semua
Marilah dengan gembira
Merayakan aidilfitri yang mulia
Di sana kelihatan
Bermacam kuih ketupat dan rendang
Mintak bu kuih sepotong
Saya mahu makan kerna perut kosong
Dam dam dum bunyi mercun
Kanak-kanak segera datang berduyun
Dam dam dum mercun berdentum
Semaraklah hari raya ini tahun
(korus 2)
Maafkanlah jika ada terlanjur perkataan
Diharap supaya jangan disimpan
Kuberdoa selamat panjang umur murah rezeki
Semoga Tuhan akan memberkati
Selamat hari raya
Hari untuk kita bersuka ria
Selamat mari ucapkan
Untuk kita hingga sampai tahun depan
Selamat hari raya!
找了許久方才找到這首歌名。
此首曲可堪稱爲所有開齋節歌曲之首,就似新年整天都會唱的那首“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裏……”差不多。膾炙人口,每每提開齋節,不得不提此首曲子。多麽的經典,也許只有經典才會如此的永久在人心。
雖然開齋節已過,雖然種族言論閙得滿城風雲,但是還是想衷心的獻上一句:開齋節快樂!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走火入魔以後
很殘酷的把自己埋了在書堆裏好幾天,仿佛與世隔絕。
沒有電腦,沒有面子書,沒有新聞,沒有電視,只有筆記與參考書一堆。
今天,好不容易,從書堆中逃脫出來,卻已幾乎走火入魔之狀態。
這幾天不是在翻中國思想史之筆記或書籍,便是遊覽於馬來西亞華人研究。
這是兩碼不同之境。
中國思想史,死氣沉沉。玄學、佛教已經幾乎讓我下地獄了,還說會成佛。
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怨聲四起。身份認同、華教發展無不讓人熱血沸騰,還說要好聲好氣。
就如書中某段話記載:
第一段乃是出自于我國之國父之言論。
此等之言論何以叫國人不起而謾駡之。原來此種種族之區分乃是早有之,非始於今日也。
碰巧今日屋友買了份報紙,及時為我捎來外界的消息。
翻開報紙,看著這一欄的評論:
大衛馬修: 沒有人是天生種族主義者
閱畢,方驚覺,種族主義之言論乃是從小就不斷遭人一直灌輸之。無論媒體,學校,教課本抑或是社會,無不在鼓吹此等種族主義。特別是在高唱“一個馬來西亞”、“我們是一家人”的當兒,還在那裏區分華巫印三者。
可笑矣。
從現代回到漢魏六朝時,才發現,可笑的事不只此處,還有更多,就如以下:
假如以他們此種方式來抑制欲望的話,那我們在考試期間也可以其道來制自身之麻煩。
凡於不喜愛之科目,閱之,總覺昏昏慾睡。今時,可一試此方式。
將雙親之照片置於書桌跟前,如此一來就有如雙親正目視,監督你溫習。
在雙親之威嚴之下,豈有不敢不溫習乎?
各位不喜溫習,卻又逼不得已的同學,不妨一試,有效與否,還需看各位對雙親的敬愛度。
祝
嘗試順利!
沒有電腦,沒有面子書,沒有新聞,沒有電視,只有筆記與參考書一堆。
今天,好不容易,從書堆中逃脫出來,卻已幾乎走火入魔之狀態。
這幾天不是在翻中國思想史之筆記或書籍,便是遊覽於馬來西亞華人研究。
這是兩碼不同之境。
中國思想史,死氣沉沉。玄學、佛教已經幾乎讓我下地獄了,還說會成佛。
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怨聲四起。身份認同、華教發展無不讓人熱血沸騰,還說要好聲好氣。
就如書中某段話記載:
節錄自何啓良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 |
節錄自何啓良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 |
此等之言論何以叫國人不起而謾駡之。原來此種種族之區分乃是早有之,非始於今日也。
碰巧今日屋友買了份報紙,及時為我捎來外界的消息。
翻開報紙,看著這一欄的評論:
大衛馬修: 沒有人是天生種族主義者
閱畢,方驚覺,種族主義之言論乃是從小就不斷遭人一直灌輸之。無論媒體,學校,教課本抑或是社會,無不在鼓吹此等種族主義。特別是在高唱“一個馬來西亞”、“我們是一家人”的當兒,還在那裏區分華巫印三者。
可笑矣。
從現代回到漢魏六朝時,才發現,可笑的事不只此處,還有更多,就如以下:
節錄自《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一書 |
凡於不喜愛之科目,閱之,總覺昏昏慾睡。今時,可一試此方式。
將雙親之照片置於書桌跟前,如此一來就有如雙親正目視,監督你溫習。
在雙親之威嚴之下,豈有不敢不溫習乎?
各位不喜溫習,卻又逼不得已的同學,不妨一試,有效與否,還需看各位對雙親的敬愛度。
祝
嘗試順利!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醜陋的歷史
自甘墮落當中。好不容易把自己埋在書堆中一天。皆是不斷與孔子、孟子、荀子、朱子打著交道,突然一個不小心就從先秦跨越至宋明,再無端端的從宋明倒回先秦尋找老子的蹤影,再慢慢追蹤莊子的逍遙。真的覺得自己快要瘋掉了!
再從先秦一躍,來到魏晉。眼看阮籍的消極,無能爲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會步隨其後塵。
在一天内,橫跨積極與消極二思想。到最後,也只有一片茫然。無奈……
套之前老師的一番話,此刻真的是“Penuh Ke-blur-an”。
怎麽辦?
雖然前回的灑脫,不代表這次也得照樣。上了課過後才發現,往往理想與現實、法律與執行是兩碼事。所以最後才會引發出若干麻煩。(此處不想再古調重提,心傷矣)
人們最愛的還是講一套,做一套。就像鄭良樹先生《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一書内所講的。越看越熱血沸騰,差點兒就變成熱血青年。
要不是有那麽多的這類人,也許馬來西亞歷史早就得改寫了。
人常說,歷史是現實最好的借鏡;我只能說,歷史只能成爲現實的耳邊風。
歷史,每每總會在現實生活中一再地重復上映。證明什麽?人們不曾從歷史裏頭學習。不管是美醜善惡與否,皆都是一樣。
生活既然如此醜惡,那有什麽解決方法嗎?
答案:一、似阮籍,活在痛苦中,終生飲酒昏醉,不理世間事。
二、似嵇康,憤世青年,敢怒敢言,監牢的常客,法令的抵抗者。
閣下,意願如何?
我寧願成爲下一個陶淵明。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稻香
詞:周傑倫 曲:周傑倫
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 就不敢繼續往前走
為什麼 人要這麼的脆弱 墮落
請你打開電視看看
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
我們是不是該知足
珍惜一切 就算沒有擁有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
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
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不要這麼容易就想放棄 就像我說的
追不到的夢想 換個夢不就得了
為自己的人生鮮豔上色 先把愛塗上喜歡的顏色
笑一個吧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
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
童年的紙飛機 現在終于飛回我手裡
所謂的那快樂 赤腳在田裡追蜻蜓追到累了
偷摘水果被蜜蜂給叮到怕了 誰在偷笑呢
我靠著稻草人吹著風唱著歌睡著了
哦 哦 午後吉它在蟲鳴中更清脆
哦 哦 陽光灑在路上就不怕心碎
珍惜一切 就算沒有擁有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
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
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加把勁吧!文憑成績不是目的。
讓自己充實這才不算白費力氣。
孔子、孟子、荀子、朱子,庸才來也!
初戀紅豆冰
電影海報轉載自Google |
作詞:陳紹安 作曲:陳紹安 編曲:伍冠諺
你是洶湧的海浪 我是疲憊的沙灘
暖暖的斜陽 吊在我們的肩膀
你用醉人的眼波 拴住戀愛的繩索
那麼癡迷 那麼綺麗
你輕輕柔柔的細述著檳城下的雨
淋濕你的長髮幾十年來抹也抹不去
啊 我會慢慢的想起 幾十年都不會忘記
你是洶湧的海浪 我是疲憊的沙灘
暖暖的斜陽 吊在我們的肩膀
你用醉人的眼波 拴住戀愛的繩索
那麼癡迷 那麼綺麗 你輕輕柔柔的細述著檳城下的雨
淋濕你的長髮幾十年來抹也抹不去
啊 我會慢慢的想起 幾十年都不會忘記
輕輕的為你唱首歌 幾十年的歌
靠在你的背後 緊緊握著你的右手
慢慢的教你寫首詩 要你記著我的事
當你孤孤單單的時候我要繼續為你唱出這首歌
你輕輕柔柔的細述著檳城下的雨
淋濕你的長髮幾十年來抹也抹不去
啊 我會慢慢的想起 幾十年都不會忘記
這部電影上映了一段日子,然也只有在國慶日當天有機會把它看完。
一部懷著不少人回憶的電影。穿梭時空回到過去尋找那最單純的情感。
它就像一個X光機般直通内心深處。淚,不知覺地落下。
要成爲打架魚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名副其實的“打架魚”。
打架魚那七彩鮮麗的外表,只爲了要隱藏内心的脆弱。爲了生存,只好讓自己變強。卻,間接傷害了身邊的人。來魚店的小孩們,往往只被其光耀的外表吸引。然,打架魚獨處時的悲哀又有誰瞧見?
“我要成爲一條打架魚……我一直以爲我是一條打架魚。到後來,才發現,真正的打架魚,反而是我的媽媽。”
初戀?
似紅豆冰,甜甜。
不持久,卻有能力讓人嘗了還想再嘗。
一不小心,那沉睡已久的回憶,輕輕地被喚醒。
在不遠處,躺著熟悉的身影。
轉過身,才發現,一切都不是。
紅豆冰。
瞬間的融化。
化在心頭-一絲甜意。
最後,也僅有如此。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獻給某位新聞係講師
文◎楊照
新聞記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採訪新聞,簡而言之, 取得新聞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找到對的人,問對的問答, 得到對的答案。
新聞工作攤開來看,其實還真明確、也真單調。 基本上就是不斷找人、約人、問問題、記錄整理人家給的答案, 如此而已。
也因而一個長期跑新聞的記者,很容易陷入各種問題、各種毛病裡。 這是多年來,我總是憂心忡忡反覆提醒年輕記者的。
最常見的毛病,是養成習慣,凡事都用問的。想到一個問題, 直接反應的動作就是去抓電話,打電話找不著這人, 就換了號碼撥給另一個人,如果都問不到,就焦躁挫折。
抓電話成了直接反應, 一來也就不會去分析那問題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所需要的又是什麼性質的答案?是立場、意見,還是資料、事實? 立場、意見找人問,有道理也有其必要;可是資料、事實呢? 比較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自己去動手搜集吧!
抓電話成了直接反應,記者本身就成空洞化,沒有自己累積的知識, 凡事都依賴採訪對象。這樣的記者,要如何能問出特別、 有意義的問題?多半就祇能想當然爾,問些人云亦云的問題, 要如何寫出精彩的報導?
空空洞洞的記者,也就無能去辨別受訪者所說的話,他們就忘了: 比對、辨別受訪者所提供的回答,也是記者的責任,不比對、 不辨別,「撿到籃裡的就是菜」態度下, 一個記者不祇寫不出好報導,更糟的, 他還很容易成為別人利用來放話、製造新聞的工作。
可是承擔比對、辨別責任,必須先有那樣的能力。 必須累積有系統的知識與經驗, 才有辦法將受訪者所說的話置放進這個系統裡給予定位。換句話說, 記者要擁有比受訪者完整、龐大的架構,自己架構, 來辨別受訪者訪談內容的真偽與好壞。
先有了自己明瞭,不需要問人的穩固基礎,於是可以揀擇對的、 好的意見來整理來寫作,那過程,對自己又是一段學習成長的經驗。
看來,因為網路的存在,因為使用網路的習慣,許多人不幹記者, 卻也已普遍有了記者的職業毛病,不想花精神費腦筋去學習、 去形成知識,祇想方便用問的。問問各類大神是問, 跑去作者部落格留言也是問。
問來問去,根本問題無法解決:你如何判斷別人給的答案? 你如何從別人給的答案中學習、成長? 做報告本來是要幫助學習在知識上成長的重要手段, 可是老師出的報告題目因循潦草, 學生填充報告內容的方式是用到處發問的, 那麼寫報告就反而使得學生腦袋變空,資料怎麼來就怎麼交, 資料從電子信箱裡來,就又馬上從另一個信箱交給老師, 裡面完全不經過自己。
這種到處亂問的懶惰習慣,真要不得,不是因為對誰禮貌不禮貌, 而是對自己的智力不禮貌,坐視自己大腦空洞化而不在意, 令人遺憾啊!
文章轉載自楊照部落格
特以此文章獻給這學期遇到的某位新聞係講師。
原因?簡單!
因這位講師是剛從《中國報》過檔來拉大教書,而在課堂上,該講師不斷在“吹”其當採訪攝影記者時的所見所聞。
例子一:据該講師說,在一個不久前的小地方選舉時,收了某位政要人物給的幾百塊“額外費用”。而這些“額外費用”依他的看法,不拿白不拿,反正都是納稅人錢,他也是千萬個納稅人之一,拿這些錢也是天經地義。(照理說,拿了政要人物的錢,所報道的新聞或多或少有所偏差)
例子二:該講師以其在報界的Senior身份在課堂上公開批評早前新聞報道某家報館女記者因政要人物給予“額外費用”而去舉報的事件。該講師的説法是,有錢,誰會不要?!(這時好想馬上舉手高喊:我會不要的!)最恰巧的事情,當時課堂上講的課題是:Media Ethic / 新聞道德操守。
圖片轉引自google-史上最偉大之搜索引擎 |
同時也把此獻給欲在報界服務的朋友們……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