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一事,並不以卒業為終點;學子雖已入世治事,此後自行求學之日方長。君如不自足自封,則新知無盡。-- 德勒塞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獻給某位新聞係講師

圖片轉引自google-史上最偉大之搜索引擎
知識沒有方便捷徑
文◎楊照 


新聞記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採訪新聞,簡而言之, 取得新聞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找到對的人,問對的問答, 得到對的答案。 
新聞工作攤開來看,其實還真明確、也真單調。 基本上就是不斷找人、約人、問問題、記錄整理人家給的答案, 如此而已。 
也因而一個長期跑新聞的記者,很容易陷入各種問題、各種毛病裡。 這是多年來,我總是憂心忡忡反覆提醒年輕記者的。 
最常見的毛病,是養成習慣,凡事都用問的。想到一個問題, 直接反應的動作就是去抓電話,打電話找不著這人, 就換了號碼撥給另一個人,如果都問不到,就焦躁挫折。 
抓電話成了直接反應, 一來也就不會去分析那問題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所需要的又是什麼性質的答案?是立場、意見,還是資料、事實? 立場、意見找人問,有道理也有其必要;可是資料、事實呢? 比較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自己去動手搜集吧! 
抓電話成了直接反應,記者本身就成空洞化,沒有自己累積的知識, 凡事都依賴採訪對象。這樣的記者,要如何能問出特別、 有意義的問題?多半就祇能想當然爾,問些人云亦云的問題, 要如何寫出精彩的報導? 
空空洞洞的記者,也就無能去辨別受訪者所說的話,他們就忘了: 比對、辨別受訪者所提供的回答,也是記者的責任,不比對、 不辨別,「撿到籃裡的就是菜」態度下, 一個記者不祇寫不出好報導,更糟的, 他還很容易成為別人利用來放話、製造新聞的工作。 
可是承擔比對、辨別責任,必須先有那樣的能力。 必須累積有系統的知識與經驗, 才有辦法將受訪者所說的話置放進這個系統裡給予定位。換句話說, 記者要擁有比受訪者完整、龐大的架構,自己架構, 來辨別受訪者訪談內容的真偽與好壞。 
先有了自己明瞭,不需要問人的穩固基礎,於是可以揀擇對的、 好的意見來整理來寫作,那過程,對自己又是一段學習成長的經驗。  
看來,因為網路的存在,因為使用網路的習慣,許多人不幹記者, 卻也已普遍有了記者的職業毛病,不想花精神費腦筋去學習、 去形成知識,祇想方便用問的。問問各類大神是問, 跑去作者部落格留言也是問。 
問來問去,根本問題無法解決:你如何判斷別人給的答案? 你如何從別人給的答案中學習、成長? 做報告本來是要幫助學習在知識上成長的重要手段, 可是老師出的報告題目因循潦草, 學生填充報告內容的方式是用到處發問的, 那麼寫報告就反而使得學生腦袋變空,資料怎麼來就怎麼交, 資料從電子信箱裡來,就又馬上從另一個信箱交給老師, 裡面完全不經過自己。 
這種到處亂問的懶惰習慣,真要不得,不是因為對誰禮貌不禮貌, 而是對自己的智力不禮貌,坐視自己大腦空洞化而不在意, 令人遺憾啊!

文章轉載自楊照部落格 


特以此文章獻給這學期遇到的某位新聞係講師。
原因?簡單!
因這位講師是剛從《中國報》過檔來拉大教書,而在課堂上,該講師不斷在“吹”其當採訪攝影記者時的所見所聞。

例子一:据該講師說,在一個不久前的小地方選舉時,收了某位政要人物給的幾百塊“額外費用”。而這些“額外費用”依他的看法,不拿白不拿,反正都是納稅人錢,他也是千萬個納稅人之一,拿這些錢也是天經地義。(照理說,拿了政要人物的錢,所報道的新聞或多或少有所偏差)

例子二:該講師以其在報界的Senior身份在課堂上公開批評早前新聞報道某家報館女記者因政要人物給予“額外費用”而去舉報的事件。該講師的説法是,有錢,誰會不要?!(這時好想馬上舉手高喊:我會不要的!)最恰巧的事情,當時課堂上講的課題是:Media Ethic / 新聞道德操守。

圖片轉引自google-史上最偉大之搜索引擎
所以說呢,該不該把這篇文章特意獻給他呢?
同時也把此獻給欲在報界服務的朋友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